top of page

近年流行了自製麵包,但是不少人是不能消化麵包,即使所吃的是有機 (organic)、全穀(whole-grain)、天然發酵(naturally fermented) 或酸發酵 (sourdough) 的無添加麵包。


不只是過度加工的白麵包,失去營養的問題。也不只是添加劑的問題。


人類歷史的最大科學發現和科技突破之一,是一萬多年前開始出現了農業。在此之前 ,人類的主要食糧,是採摘野生的水果、果仁,輔以動物(如昆蟲、海鮮、河鮮、野生動物),人類族群的居所,都是那裡有食物,就遷徒到那裡。當發現了植物的 種籽掉到泥土上,可以繁衍出另一植物後,才遂漸發展出種植技術,出現了農業社會,族群可以安頓下來,不再遊牧。


然而,人類的生物構造,經過了這一萬年的進展,其實並沒有完全能消化這些自製出來的新食物。


小 麥 (wheat)、黑麥(rye)、大麥(barley),原來都含著一種叫麥麩(gluten)的東西,是讓麵包、麵條有嚼勁的一種蛋白質,很多人類還沒 有合適的消化酶素去分解,於是出現了麥麩不耐症 (gluten intolerance),麥麩會在小腸裡破壞小腸壁上的絨毛 (villi),也導致小腸壁長期發炎,形成很多小洞 (leaky gut syndrome)。


簡單來說,吃了含有麥麩的食物,就是絕大部份常見的麵條、麵包、餅乾 (都是用小麥粉製成),就很容易胃腸氣脹、便秘或腹瀉,營養不良。長遠來說,由於腸壁受破壞,肝功能負擔上升,會有很多的食物過敏。


試想像,腸壁是一個城市的防禦圍牆,被麥麩弄得佈滿小洞、破破爛爛的,其他的滋擾也容易侵襲,進入血液,引發很多不適症狀,常見者有水腫、頭痛、濕疹、緊張焦慮、精神衰弱、失眠、易累等等。


目前的醫學的研究顯示,O血型人特別多見麥麩消化不耐者。


臨床上,常見便秘、氣脹、水腫、易累、易食物過敏的病者,又嗜吃麵包、餅乾者,我會建議他們不要吃麵包,以及牛奶、砂糖、糯米 —- 這些都增加腸壁長期發炎。


慶幸是我們的南方中國人,主食都是稻米,這倒不太難。不含麥麩的穀物,有 稻米、粟米、小米 (millet)、藜麥 (quinoa)、莧米 (amaranth)。主食宜用米飯、粥、米粉(rice noodle)、粉絲(以綠豆粉、米粉製)、薯粉條等;麵包、餅乾的替代,則可以選米餅(rice cake)、不含麥麩的麵包 (gluten-free bread) 代替。  嚴重的麥麩不耐者患者,是含有小麥的麵條也不行,例如是日本的蕎麥麵 (因常含有小麥粉),所以要小心細讀標籤,留意自己身體的反應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