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黃偉德 2009.12.02
父母常會問,孩子應該吃甚麼? 對於每個人的營養需要求,其實現營養科學所知不詳。這是所有狂罔自大的科學家和醫生所不願面對的真相。我們到超市購買各種食品時,包裝上總有個「營養資料表」(Nutritional Facts),羅列出各種維他命、礦物質、脂肪酸、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的多少,讓大家以為健康跟「營養成份」有關係。我可以告訴大家,那些資料完全是垃圾,非常誤導。
今天西方營養學的知識,幾乎都是在極端的環境中得出來的。例如,船員在海上飄流久了,很多得了壞血病,發現吃了檸檬汁可以治癒,然後再發現 (其實是推論)原來是維生素C 匱乏。又例如,大家會聽過缺乏維他命B1會造成腳氣病。但這些經驗和知識,都並不太適用於活於現代都市中,你和我的身體。 每一個人的需要,都會因先天體質、生活方式而各有不同。很簡單的例子:維他命C的需求,營養學家一般以服用到腹瀉為指標,有興趣找幾個朋友試試嗎?有些人的最高劑量會是60毫克,有些人是300毫克,有些人是10,000毫克也全沒有反應。未瀉時就愈多愈好嗎? 也不然。一般醫生營養師用的,都是以某極端處境中的數字去估計最低值,但其實跟你和我今天的需要沒有太大的適切性 (relevance)。
近年西方實證醫學 (Evidence-based Medicine)的思想,主導了西醫,甚至自然療法界中也受影響,草藥的主要成份要標準量化 (standardized),治療方案要經過臨床雙重屏障隨機對照交叉實驗 (double-blind, randomized, cross-over, clinical trial),我心中一直對這個現代醫學的所謂黃金標準有所質疑。數年前,我初聽到台灣自然療法之父陳紬藝提倡:「自然第一,經驗第二,科學第三」,正準確說我的心聲。 我已甚少叮囑人去戒口,更不會設計甚麼餐單。我會提供的飲食指引?有兩條:隨心,自然;孩子的,就加一條:自主。 不要盲從醫生、治療師、營養師、科學家的統計數字。每種餐單,試試玩玩都好,但真正的度身量造的餐單,是要自己設計,按當下的心情、身狀況而設計,設計的工具是self-awareness 自我內觀,當你心想著、手捧著、咀嚼著,一碗飯、一根菜,一尾魚、一顆水果時,你的自我身心感覺如何? 任何是非對錯判斷都不必要,那只會障礙了心眼。 一、隨心 (follow your heart):就是那刻心裡和身體感覺,想要甚麼呢? 心的直覺是最精確的,只要我們願意聆聽,用心聆聽。 二、自然 (be natural):就是自然的食物為佳。但人工的不是不可以吃,如砂糖、味精,只是我們很容易會上癮,倚賴了就會被食物控制,難以自持。 三、自主 (free choice):父母們,請讓孩子自主。孩子與生俱來的智慧,知道怎樣去選擇。給他們多元化的選擇,他們會選出最適合自己身心最需要的。這星期,孩子可能每天都想吃西蘭花,下星期可能只想麵鼓湯,有兩天,他會想要一點果仁,或是一點肉碎。那天他病了,不想吃,就讓他休息,不用怕他餓壞。請都尊重他們的選擇,相信每個生命的智慧,這才是真正的順應自然的營養學。 美國自主教育先驅瑟谷學校創辦人 Daniel Greenberg說得好,我們的文化中,有對孩子操控的慾望,不單是行為上操縱,還包括天賦的吃喝的需要。成年人總會自以為 / 需要知道孩子的準確營養學需要 — 於是就去過度地操控孩子的飲食和生活方式,結果,讓孩子從很早階段,就會得不到滿足。愈是遏抑,愈是反彈。幼少時的飲食節制,就預見了將來的種種飲食失調。 真的不怕孩子營養不良嗎? 給他們多元的選擇,當身體真有某些缺乏時,總會自我調節,去找對應的食物。例如,缺鐵質時,身體會自然去想吃蕃茄,也可能是牛肉 –但會是哪一個呢? 我們真的不用為他們擔心,就讓他們的身體作主去選擇,我們不用倚賴科學家去計算究竟他缺哪一種鐵質,怎樣去補充最好。 現代社會的問題,是都市人的廚房的的食物種類太少,就只有牛奶、麵包、餅乾,又往往是「非食物」如汽水、糖果、罐頭,新鮮天然蔬果穀物魚肉的真正食物的種類卻很少,孩子沒機會去接觸到他們所需要的天然食物。
自然的活,不是一堆規條和知識,是一種從心的生活,對生命智慧的信任。
ความคิดเห็น